文/林倫理
大學是培養人才之地,也是跟踪世界前沿科技的學術之所,對各種科技進行探索和 研究,以找出突破點,讓其造福人類社會。小米與香港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簽署三方合作協議,目的在於使大學教育更能配合企業所需,讓科學發明能更快地轉化為應用科技,為企業所用,變成服務 社會的產品,回饋社會,讓學生和學校成為企業科技創新的力量。年青人通過大學教授的指引,探索未知的世界,並結合企業發展的方向思考,找到應用場景,由企業在工廠中整合到產品中去,接受市場檢驗,人才就有機會更快成長。
每家大學都有自己的特長,各種學科都有互補性,學校與學校合作,與大型企業合作,除了有企業的背書和資助,還可讓政府資助更有依據,把資源投放到能更快產生效益的項目中去,體現社會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更早地接觸企業,知道企業在想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對日後進企業或創業都打下良好的基礎。企業與大學合作,能更早地讓學生與接觸社會,想企業所想,把前沿科技用於解決企業當前問題,擴闊青年學生視野,讓他們結合實際,深挖科學原理,而不感到枯燥。學以致用, 以促進社會進步。
小米是科技性企業,他本身就有不少研究人才,年青人思路沒有邊界,沒有負擔,能天馬行空地馳騁於思想的自由王國之中,讓追求學問成為一種樂趣。他們若能有機會為解決某一個難題而動腦筋,他們會全力以赴攻關取得突破。學生中不乏有思考力的人,肯埋頭苦幹、巧幹、幹出成果的人。企業與大學合作,把有經驗的人與勇於創新,沒有框框的人結合,就容易擦出火花。鼓勵創新,推動創新,把年青人放到前面衝鋒陷陣,實在非常明智。青年人沒有思想負擔,敢作敢為,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蠏的人,實乃美事。
第一個吃螃蠏的人嘗到鮮美的感覺,把感覺讓人知道,不但讓更多人去嘗試,也最後把養螃蠏成為一個能幫助社會創富的事業,讓更多人樂此不疲,成為造福社會的事業,何樂而不為。雖然不是人人都喜歡螃蠏,但總有人喜歡,世界80億人,所有的發明創造總會有人欣賞,總會有知音人,不在今天就在明天。青年人不停前進,企業、政府和國家都出力,中國就會成為創意無限的國度。中國人需要自強不息,也需要社會每一個成員去關注年青人的成長,通過企業、大學和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努力,中國就能成為與眾不同的國家,讓中華民族復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