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特朗普又向中國發起通話,毛寧形容通話的氛圍是積極的、友好的、建設性的。外交部的表態主要傳遞出穩定、合作的信號,意在淡化分歧、強調中美關係的建設性方向。在經濟、貿易和投資領域,若雙方維持這種氛圍,合作常態化的可能性確實存在,但仍受地緣政治和戰略博奕影響。外交部對通話氛圍定位,旨在塑造中美關係的正面形象,避免外界解讀為緊張或對抗。中美高層滿通已成常態,釋放出穩定性和可預測性的信號。雖然台灣問題仍是核心,將重點放在合作與共識,是壓縮敏感問題的外交策略。
中美經貿合作在釜山會晤後已提供了制度性合作框架。習近平主席強調”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是中美關係的基本邏輯。美國需要中國市場,中國與美國商界和科技界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雙方在經濟和全球治理層面都有合作空間。台灣問題仍是最大不確定因素。若美軍在軍事或政治上採取強硬立場,經貿合作可能受阻。中美在科技、能源和安全領域的競爭仍然激烈,合作常態化需要雙方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俄烏戰爭、日美同盟的動向,都可能影響中美合作的穩定性。中美要正常化,仍需克服各種磨擦。
其實,中美合作離不開政治互信,也離不開市場需求,但兩者的作用方式和權重並不相同。政治互信決定了雙方是否願意維持合作的制度性安排,例如關稅協議、投資保護機制。沒有互信,合作隨時可能因摩擦而中斷。在涉及科技能源、金融敏感領域的合作中,政治互信是降低政策風險的核心。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審查、中國對美國投資的安全審查,都需要互信來緩解。互信能讓合作超越短期利益 形成更穩定的常態化格局。中美互補性強,即使政治緊張,企業仍會尋找方式維持供應鏈,靈活透過第三方進行合作。
中美合作,短期看市場,長期看政治。市場需求能保證合作不會完全中斷,但要合作常態化,必須有政治互信作為制度保障。政治互信像是天花板,決定合作能走多遠,市場需求則是地板,保證合作不會跌破最低限度。中美經貿合作的常態化,更依賴政治互信和提供穩定框架,但市場需求是持續推動的底層力量。換句話說,市場需求是合作的引擎,政治互信是合作的方向盤。沒有政治互信,或對方只想自己發展,別人不能發展,雙方就沒有合作基礎。通話有用,但必須真誠,通話表現了雙方都不想關係破裂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