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日本新當選首相不當言論,引發中國人民不滿,不但不道歉,還派出特使到中國要求在其它方面維持正常,遭中國拒絕後回到日本後執意與中國對抗。這種言論、態度與戰略選擇之間的張力,表現出不道歉、又要求維持正常、最後選擇對抗的態度,容易被視為想要合作利益,但又不願道歉。這種兩面策略,會一步步惡化中日關係。日本的態度會進一步加劇軍事對抗的機率,加深中國對日本的不信任,削弱雙邊合作空間,尤其在經濟與安全領域的合作。日本的強硬立場,可能在亞洲合作框架中失去更多話語權。
日本的態度難以讓中國人民接受,中國拒絕與日本維持正常來往,表明核心利益不可交易,合作不能建立在挑釁之上。日本的做法只會讓自己陷入外交僵局。日本首相的強硬態度加深了中日對抗的風險,讓雙方互信下降,中日供應鏈合作受阻。中國的表態是表明中國核心利益不可交易,合作不能建立在挑釁之上。中日在半導體、汽車零部件、能源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將受阻。美日同盟可能會加強對華壓力,東亞地緣政治緊張升級,香港被迫對日本減少依賴,作為中國與東盟、韓國等國家之間的替代合作平台。
在國際場合,香港能以中立+專業身份,推動多邊合作,緩衝中日直接對抗的影響。中日對抗可能促使中國企業尋找替代市場與合作伙伴,緩衝中日直接對抗的影響。香港可成為跨境供應鏈調整中心,協助企業轉向東盟、中東、歐洲。香港的港口、物流與金融服務能支持去日本化的供應鏈重組。在中日對抗下,中國的新材料更需要國際化平台,將這些技術推向歐洲、中東等市場,形成中國技術+香港金融的組合。日本若在政治上對抗,中國可利用香港在國際仲裁、法律、金融標準上的優勢,提升規則制定的影響力。
中日對抗雖然加劇區域緊張,但也為香港提供了替代平台的機遇,將香港定位為亞洲綠色金融+新經濟出海的核心樞紐,成為中國應對地緣政治挑戰的戰略支點。日本政府對中國不友善的態度,在消耗中日兩國人民建立起的友好與和解關係。香港必須在這方面向日本人民解釋清楚,與日本友人站在同一立場,反對日本政府干涉中國內政,為亞洲和平作出貢獻。台灣有事,日本不會有事,日本首相”有事”,日本才會出事。台灣有事,不會危及日本,日本危及台灣,日本必會出事。這是香港政治人物必須掌握的真知灼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