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大勢所趨、大義所在、不動如山、動如雷霆

/林倫理

南部戰區強硬表態,與當前台海局勢升溫密切相關。這既是對台灣內部台獨言行的威懾,也是回應美日加強在台灣海峽的軍事存在與干預,意在展示解放軍隨時能戰的決心與能力。台海局勢升溫,解放軍多次舉行大規模軍演,形成對台灣的戰略合圍,顯示北京已進入實戰化演練階段,隨時可由演習轉為實戰。中國領導層多次重申不放棄武力統一,突顯軍事行動的迅猛決斷。美日近年強化台海安全合作,美軍司令、日本首相均暗示會出兵干預。這些舉動使北京認為有必要透過軍方表態來回應外部干預統一的圖謀。

南部戰區的表態是對台灣當局及台獨言論的直接警告,意在強化心理壓迫,讓台灣社會認知到解放軍隨時能戰的態勢,威懾台獨勢力。中國目前傾向採取封鎖策略,南部戰區的表態正是為這類行動提供戰略合法性與軍事準備。美日軍艦、軍機頻繁進出台灣周邊海域,強調航行自由,是對中國核心利益的挑戰。南部戰區的表態是對此的回應,傳達中國軍隊不會退縮的信號。中國透過強硬表態,既是對美日的震懾,也是對國內民眾信心的動員,表明解放軍有能力應對外部干預並確保統一大業,維護在台海的主導權。

在這種劍拔弩張的形勢下,中美日若在台海爆發戰爭,將造成亞洲安全格局全面崩裂、衝擊全球經濟格局,並可能引發國際秩序重組。這不僅是區域衝突,而是會演變成影響世界的系統性危機。日本政府已明確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安全觀。若台海爆發戰爭,日本自衛隊介入,美軍在沖繩、九洲的基地也會成為攻擊目標,美軍在韓國的基地可能被波及,東市亞國家將面臨航運中斷與安全壓力。有分析認為,一旦日本軍事介入,中國可能即時解放台灣並打擊日本,最低戰果是奪回琉球,迫使美軍退出西太。

戰爭將使中美關係徹底破裂,冷戰格局升級為熱戰,全球分裂成兩大陣營。歐洲可能在政治上支持美日,但軍事介入有限。然而經濟制裁與能源市場震盪將使歐洲深受其害。台海戰爭一旦爆發,聯合國安理會將陷入癱瘓,國際法面臨挑戰。台海戰爭若中美日共同捲入,將成全球性危機,全球供應鏈與能源市場斷裂。這場戰爭將改變21世紀的世界格局。中國熱愛和平,但若被美日侵略,干涉內政,中國人民絕不答應,會拼死抵抗。美日若敢輕舉妄動,中國別無選擇,只能戰鬥。若美日不敢動手,台灣即可順利統一。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日本首相有事 日本才會出事

 

/林倫理

民間人士認為,台灣有事,日本不會有 事;日本首相有事,日本才會出事。台灣有事不會危及日本;日本危及台灣,日本必會出事。台灣的局勢本身並不必然直接危及日本的生存,因為台灣與日本之間並沒有領土爭端或直接的軍事衝突。真正讓日本有事的是日本政府或首相主動將台灣問題視為存亡危機事態,進而捲入衝突。民間認為,日本是否出事取決於日本領導人的選擇,而不是台灣本身的狀況。換言之,日本的危機是自我製造的,而不是台灣自然帶來的。如果日軍介入台海衝突,日本就必然會出現戰爭大事。

這種民間的說法是在提醒,警告日本政界若過度強調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可能成為軍國主義復活的藉口,把日本拖入不必要的戰爭。民間的批判指向首相與政府,一旦領導人以意識形態或同盟壓力為由,將台灣問題視為日本的存亡危機,就可能把日本社會推向戰爭邊緣。反思歷史,日本曾因領導層的軍國主義決策而走向侵略戰爭,民間的說法正是提醒日本人民,不要再讓少數政治人物的意志決定國家的命運。日本社會必須清醒,真正的危險不是台灣局勢,而是日本本身是否要選擇重蹈軍國主義的覆轍。

安全不能被政治操弄。台灣局勢並不必然危及日本,日本的危機往往源於領導人主動將台灣問題視為存亡危機事態。這是一種自我製造的風險,是庸人自擾的抉擇。日本的有事不是地緣必然,而是政治選擇。若首相或政府以意識形態或同盟壓力為由,強行介入台灣問題,將把日本社會推向戰爭邊緣,重蹈軍國主義覆轍,日本人民必須警惕領導人綁架國家安全,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日本曾因軍國主義決策而走向侵略戰爭,給亞洲與自身帶來深重災難,人民必須防止少數人綁架國家,讓國家陷入萬劫不復的險境。

世界和平難能可貴。日本80年前給世界帶來了難以磨滅的苦難,最終也嘗到了美國賞賜的兩顆原子彈。難道只有原子彈才能讓日本明白戰爭是打不得的嗎?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不會向無核國家用使用核彈,日本雖沒有核武器,也不能對中國恣意妄為。若果只有核武器才能讓日本屈服,那我們想叫日本人民投票,要中國向那兩個城市投放核彈。如果你們選好了,我相信你的鄰國會有人非常願意為祖先復仇。韓國和朝鮮都有人願意爭這個頭功。我們樂意捐出兩顆核彈,為慶祝軍國主義滅亡,放放核彈贈慶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香港在中日矛盾中扮演什麼角色

/林倫理

日本新當選首相不當言論,引發中國人民不滿,不但不道歉,還派出特使到中國要求在其它方面維持正常,遭中國拒絕後回到日本後執意與中國對抗。這種言論、態度與戰略選擇之間的張力,表現出不道歉、又要求維持正常、最後選擇對抗的態度,容易被視為想要合作利益,但又不願道歉。這種兩面策略,會一步步惡化中日關係。日本的態度會進一步加劇軍事對抗的機率,加深中國對日本的不信任,削弱雙邊合作空間,尤其在經濟與安全領域的合作。日本的強硬立場,可能在亞洲合作框架中失去更多話語權。

日本的態度難以讓中國人民接受,中國拒絕與日本維持正常來往,表明核心利益不可交易,合作不能建立在挑釁之上。日本的做法只會讓自己陷入外交僵局。日本首相的強硬態度加深了中日對抗的風險,讓雙方互信下降,中日供應鏈合作受阻。中國的表態是表明中國核心利益不可交易,合作不能建立在挑釁之上。中日在半導體、汽車零部件、能源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將受阻。美日同盟可能會加強對華壓力,東亞地緣政治緊張升級,香港被迫對日本減少依賴,作為中國與東盟、韓國等國家之間的替代合作平台。

在國際場合,香港能以中立+專業身份,推動多邊合作,緩衝中日直接對抗的影響。中日對抗可能促使中國企業尋找替代市場與合作伙伴,緩衝中日直接對抗的影響。香港可成為跨境供應鏈調整中心,協助企業轉向東盟、中東、歐洲。香港的港口、物流與金融服務能支持去日本化的供應鏈重組。在中日對抗下,中國的新材料更需要國際化平台,將這些技術推向歐洲、中東等市場,形成中國技術+香港金融的組合。日本若在政治上對抗,中國可利用香港在國際仲裁、法律、金融標準上的優勢,提升規則制定的影響力。

中日對抗雖然加劇區域緊張,但也為香港提供了替代平台的機遇,將香港定位為亞洲綠色金融+新經濟出海的核心樞紐,成為中國應對地緣政治挑戰的戰略支點。日本政府對中國不友善的態度,在消耗中日兩國人民建立起的友好與和解關係。香港必須在這方面向日本人民解釋清楚,與日本友人站在同一立場,反對日本政府干涉中國內政,為亞洲和平作出貢獻。台灣有事,日本不會有事,日本首相有事,日本才會出事。台灣有事,不會危及日本,日本危及台灣,日本必會出事。這是香港政治人物必須掌握的真知灼見。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香港綠色金融與資本市場的作用

 

/林倫理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之一,可透過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碳交易平台,為新材料企業提供融資。將石頭紙、微風發電、中草藥滅火材料等技術納入ESG投資組合,可吸引國際資金支持中國綠色創新。香港協助新材料企業取得ISOFSC碳足跡、環保安全等國際認證,在國際組織中推動中國技術標準成為全球規範,可提升國際話語權。我們可借助香港科學園、數碼港、各大高校,推動新材料應用場景落地,如石頭紙在教育、包裝;微風發電在智慧城市;中草藥滅火在消防安全領域與國際科研機構合作,能提升技術可信度與全球接受度。

香港作為國際展覽與文化交流中心,可幫助新材料企業塑造綠色品牌形象,進入歐美、東盟、中東等市場。香港多語言人才有跨文化優勢,可推動中國綠色技術走出去。石頭紙減少砍伐木材與廢水污染,推動全球包裝與出版低碳化。稀土永磁微風發電,提供分散式清潔能源,適合城市、沿海、島嶼,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中草藥材料,替代化學滅火劑,減少氟碳排放與二次污染,提升消防安全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香港把中國的技術成果轉化為全球解決方案,讓這些新材料及科技轉化為世界節能減碳的有力工具。

我們把「香港+新材料」打造成國際合作新藍圖,既能支持中國新材料創新(石頭紙、印刷電子、稀土永磁微風發電、中草藥滅火等),推動全球節能減排。在港交所發行綠色債券,專門支持新材料企業,利用香港金管局的綠色分類目錄,將石頭紙、微風發電、中草藥滅火等納入ESG投資標的。香港政府可與內地部委合作,建立新材料出海專班,提供稅務優惠及融資擔保,借一帶一路倡議,將新材料技術輸到東盟、中東、歐洲。石頭紙供給印刷電子使用,推動智慧醫療、物流追蹤、可穿戴設備,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石頭紙+香港綠色金融+歐洲教育市場,可確保石頭紙符合歐洲教育市場環保安全標準。石頭紙的耐水性、可書寫性、印刷適配性,針對教育用品進行專用配方,確保符合歐盟安全要求,提升ESG透明度,滿足碳足跡盤查,助力港交所在歐洲拓展綠色債券籌集。香港與歐洲教育部門合作,可推動碳校園計劃,將石頭紙納入教材,符合當地教育需求。減少木材砍伐與水資源消耗,推動教育出版低碳化,提供低成本教材,惠及更多學生。香港如能成為綠色金融+新材料的國際樞紐,輸出中國創新成果,實在是我們的榮幸。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中國經濟轉型有利新經濟崛起

 


/林倫理

瑞銀預測中國2026年經濟增長放緩,但仍具韌性,增速預計為4.5%,較2025年略為放緩,反映外部需求疲弱與房地產下行持續,但跌幅收窄。出口增速放緩,淨出口對GDP貢獻幅度小了,而消費與製造業投資則溫和修復,內需成為支撐經濟的主要力量。2026年,中國財產政赤子率擴張約一個百份點,公共赤字穩定在4%,超長期國債增至1.6-1.8萬億元人民幣,地方專項債限額提升至4.8萬億元,支持基建與新興產業。預計人行將降息20個基點、降準25-50個基點,維持充裕流動性,讓中國經濟具有爆發的活力。

中國結構轉型與新經濟行業如AI、綠色能源、數字產業等將成為增長引擎,2026-2030年增速快於傳統產業,對GDP貢獻逐步上升。到2030年,新經濟佔GDP比重將提升3個百份點,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支柱。政策重點轉向反內捲、雙向開放、碳減排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高效資源配置與可持續發展。這一發展趨勢意味著中國經濟將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企業把握政策與新興產業機遇,聚焦創新與綠色轉型。地方政府需要提升財政效率與投資質量,捕捉結構性紅利,關注科技、綠色基建等板塊。

儘管外部壓力與內部調整仍存,但中國經濟具備政策空間與產業潛力,未來五年,實現穩中有進,轉中有升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根據2026年經濟預測與政策導向,如何結合香港平台推動企業出海,是值得關注的新經濟領域,既符合國家政策也具備全球市場潛力與香港優勢。石墨稀、石頭紙、生物可降解材料、應用於包裝、建材、文創等契合碳中和與ESG投資趨勢。中國正加快佈局,香港可作為綠色金融融資平台,在稀土永磁風電、氫能燃料電池、儲能系統等方面與數字經濟及智能製造,在東南亞與拉美等新興市場具有巨大潛力。

香港是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利用港交所主板等工具進行IPO或再融資,發行綠色債券吸引國際ESG資金。香港有國際法規與合規支援,拓展品牌與市場,進行研發和創新轉化,以雙總部制,內地研發+香港國際業務總部,兄弟合作技術出海授權,可讓香港成為ESG樞紐。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可為綠色產品出海提供升級認證,為產品測試、碳足跡盤查、ESG報告撰寫,協助申請國際標準,吸引國際綠色資金,有利綠色產品發展。香港貿發展、香港設計中心,可協助配對海外買家,提供品牌設計、文創包裝等支援,讓內地與香港結為一體,有利國家經濟轉型,助力新經濟崛起。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中華文化對統一能起什麼作用?

 

/林倫理

第十一屆中華文化論壇於20251112日在北京舉行,主題聚焦兩岸融合發展與兩岸文化交流,探討和平統一的理論與實踐路徑。論壇提出了幾項關鍵策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兩岸民眾對共同文化根源的認同。文化交流是聯結民心的重要精神紐帶,透過文藝、教育、歷史紀念等方式,增強台灣民眾的文化自信與祖國認同感。融合發展的關鍵是融,意指在經濟、社會、制度層面建立互通互融的機制,推動兩岸在經濟、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創造互利共贏的環,讓民眾感受到實際利益與機遇。

十五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在世界大變局中,中國強調文化自信與話語權,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與影響力,積極塑造有利於和平統一的國際輿論環境,減少外部干預。可是台灣民進黨台獨份子,反其道而行,制定台獨教育制度,利用媒體環境與社會氛圍長期塑造抗拒統一的思想,把台灣變成獨立王國。要和平統一,必須進行教育改革,重塑歷史觀與國家認同。台灣教育必須強化中華歷史與文化教育,針對課綱中去中國化的傾向,透過兩岸合作出版教材,推動歷史真相教育,讓青年了解兩岸共同的歷史脈絡。

社會工作者要對台獨思想進行批判,透過新媒體,建立正向輿論場域,傳遞正確的國家觀與歷史觀,對抗錯誤資訊與分裂言論。國家需要培養青年意見領袖,發掘並扶持具影響力的青年代表,成為統一理念的傳播者與實踐者。實現和平統一,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台灣民眾對國家的認同,不能只靠優惠政策,文化浸潤與情感連結才是最重要的因素。畢竟統一需要人心回歸,心靈契合,對台獨分裂言行和煽動性、組織性的活動,依據相關法律,進行堅決、精準、有力的打擊和震懾,遏制其蔓延勢頭,才能有助統一。

消除台獨思想影響,關鍵在於爭取人心,這是潤物細無聲的工作。國家需要有硬的一手,也需要軟的一手,對台獨分裂行徑依法堅決打擊,也要對台灣同胞以情動之,以利促融,以理服人,通過深化交流,實現心靈契合,從內心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自願投身於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這是10%社會精英的工作和領導力的展現,沒有必要100%人的都有這種先進思想。我們只要培養出10%的先進份子,和平統一即可實現。民進黨也只是培養出10%左右的死硬台獨份子,就把台灣人全震懾住了。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中國空軍從無機到無人機

 


/林倫理

1948年我們一家從上海回到家鄉福州,當時正好五歲,入讀幼兒園,不久福州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敗退台灣。當年福州每天都有國民黨飛機飛到福州轟炸,解放軍只靠高射炮反擊,不時有國民黨飛機被擊中。開始時我們只懂得躲到桌子底下,後來膽子大了,就跑到後花園看空中炮戰,再後來解放軍有飛機了,我們也就有機會看到解放軍與國民黨飛機的空戰。19491111日,中國空軍正式成立,當時空軍幾乎是一張白紙,僅有少量繳獲的國民黨軍隊舊式飛機,缺乏現代戰機和技術基礎。後來通過緊急向蘇聯採購飛機並聘請蘇聯顧問,快速組建了第一批航空兵部隊。

當時空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極度匱乏,通過速成培訓,填補了人材缺口。1950-1953年,年輕的中國空軍在朝鮮戰爭實戰考驗下,面對世界最強的空軍,以米格-15等戰機擊落敵機,積累了寶貴經驗。1950-60年代,引進蘇聯技術,開始仿製米格-17的殲-5戰鬥機,標誌著中國進入噴氣式戰機時代。後續通過引進米格-19、米格-21技術,研制出殲-6、殲7系列戰機。當年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在蘇聯援助下建立飛機製造廠,但19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後,技術援助中斷,零部件斷供,仿製升級受阻。中國通過自主攻關,依靠本土工程師逆向研究,逐步掌握戰機設計原理,慢慢走上了自創之路。

1970-1990年代中國建立起自主研製與體系建設,1969年殲-8是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高空高速戰鬥機,但因電子系統落後等問題,成熟程度艱難。殲-9因技術指標過高下馬。改革開放前,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拉大,航空工業受資金、材料、航電系統等多方面制約。改革開放後引進西方技術,但因國際關係變化被迫中止,促使中國堅定走自主創新道路。21世紀初引進俄羅斯蘇-27戰機,實現國產化,同時自主研製殲-10,打破對俄製戰機的依賴。空警-2000預警機、轟-6K轟炸機等特種飛機,填補了體系空白。

西方對華軍事禁運,迫使中國攻克航電、發動機、複合材料等關鍵技術,建立起系統集成能力,突破了指揮、偵察、電子戰等綜合能力。殲-20隱身戰鬥機成為全球頂級戰機,無人機翼龍彩虹在偵察、打擊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並廣泛出口。中國解決了航空發動機、隱身材料、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難題,適應信息戰需求,發展太空戰、網絡戰等新質戰鬥力,推動空軍向戰略軍種轉變。中國從依賴外援到人才與體系建設,從國土防空,到攻防兼備,再向空天一體拓展,展現了軍事現代化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