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貿易戰中香港的角色

/林倫理

李家超參加上海進博會說,高興內地企業通過香港進行籌融資、成立國際業務總部等走向世界,扮演超級聯擊人和增值人角色。香港榮幸地擔當起貿易戰中內地企業出海破局點大任,並藉此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港人應發揮專業優勢,提供金融、法律、科技等高增值服務,助力內地企業全球化。在西方遏制全球貿易背景下,香港的角色愈加關鍵。香港連接中國與世界,能引進外資,助企業進行IPO、債券發行、跨境融資。香港普通法制度與國際接軌,能協助企業應對歐美嚴格的數據、環保、稅務等合規的要求。

香港具備中西文化交融優勢,有助企業進行品牌國際化與文化適配。香港吸引內地高端業務落戶,設立國際總部、研發中心、財務中心等,帶動高端職位與人才需求,對培養下一代人才非常有利。企業出海需數字化、AI化,香港可提供技術支援與創科場景,加速本地創科產業發展。法律、會計、金融、物流、市場營銷等專業服務需求激增,香港可成為服務出口基地。香港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扮演關鍵節點,有助提升其國際經濟治理中的影響力。強化專業能力與國際視野,提升英語、國際法、跨文化溝通能力,成為企業出海顧問,讓香港發展成一站式出海支援平台,與內地城市組成出海聯合艦隊

香港若能把握出海潮機遇,不僅能助力國家突圍,更能重塑自身經濟結構與全球定位。當前中國企業出海勢頭強勁,香港作為超級聯擊人和增值人,正是全球化的理想跳板。我們需要根據產品特性與競爭優勢,選定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市場,分析當地法規、文化、消費習慣、競爭格局,調整品牌形象與溝通語言,提升海外認知度。我們要利用香港自由經濟體制與稅務優勢,統籌海外業務,透過港交所上市、發行債券、尋找風投或私募基金及法律支援,處理跨境合約、知識產權、稅務等,建立香港作為出海前哨。

香港有技術與創新支援,如創新科技基金、科技券等,支援研發和數字化轉型。香港科技園、數碼港、各大學研發中心,有助降低管理成本。香港投資推廣署、香港貿發局、港交所,都在為出海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參加香港國際創科展、金融科技周等活動,拓展人脈與曝光。我們可聘請具國際視野的香港顧問或律師,協助制定出海合規策略,並善用RCEP、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聯動,打造雙向開放的出海通道。在國際貿易出現逆流之際,我們不坐而待斃,制定出海計劃書,安排與香港平台對接,我們前景無限廣闊。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中美互降關稅前景如何?

 

/林倫理

目前中美關稅休戰只是暫時性措施,持久性仍具高度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中國本著與人為善,你願意談,願意合作,我們當然不會拒絕。中國採取多元化出口、強化內需、推動高科技產業等策略,以降低未來貿易摩擦的衝擊。20155月中美宣布削減大部分互相加徵的關稅,但僅為期三個月,屬於臨時性安排。習特會後,關稅大幅下調,部份稅率暫停實施,並取消了多項加徵措施,形成了短期的貿易休戰。中國對美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從125%降至10%,美國則從145%降至30%,但也只屬短期行為,不容樂觀。

中國早已減少對美依賴,拓展東南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目前中國對美出口占GDP比例已減半,顯示多元化初見成效。同時中國擴大內需與消費,推動以舊換新等刺激消費政策,促進本土市場活力。政府設立引導基金,支持高品質增長,強化供應鏈韌性,提升抗風險能力。中國採取反應式,而非先發制人策略,根據美方行動,靈活調整,保持談判耐心與韌性,爭取最大利益空間。中國在結構性改革與全球布局 上持續推進,即使磨擦再起,能有效降低衝擊,也能維持經濟穩定與增長,打敗難倒中國的圖謀。

目前雙方只是短期休戰而非解決長期問題,顯示雙方仍在試探與談判階段。雙方傾向定期談判調整條件,雖非一次性解決所有爭端,但由於休戰,供產鏈與市場信心回暖,有助於穩定企業預期與全球供應鏈,但仍需警惕政策反覆。際此艱難時刻,民間企業要降低對美依賴,開拓新市場,重組供應鏈,形成中國+1模式,加速在越南、西哥等地設廠,控制財務風險,應對美方制裁和出口管制等風險。用積極的態度應對逆境是必要的韌性,正如經濟學家所說,在搏奕中不能躺倒不幹,需要擴大內需,走出去,保持主動精神。

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時代,民間企業的積極應對措施是生存之道,更可能成為促進兩國經濟回歸理性的重要力量。保持樂觀,積極面對人生,不是自討苦吃,而是為未來創造可能。中美關係不可能永遠壞下去,需要兩國人民共同努力,修補負面人物的思維和敵對意識,帶來妨礙人類進步的行為。我們需要更多積極的力量,追求公平、正義與和諧的理想,這個世界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建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論世界多艱難,前進的道路多麼艱辛,只有正能量才能改變世界,破除狹隘思維給人類築成的困局。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釜山之會

/林倫理

習近平與特朗普於20251030日在釜山金海機場貴賓室舉行了約1小時40分鐘的閉門會談,氣氛融洽,雖然地點不在慶州主會場但仍屬於APEC期間的雙邊會晤。目前尚未共同發布正式聯合聲明。但根據中美官媒體及外交部消息,雙方在以下議題上達成初步共識,取消145%對等關稅,恢復正常貿易稅率;重啟中美合作機制,包括晶片、AI與量子通信領域;加強芬太尼管控合作,中國承諾打擊非法出口,美方提供技術支援;維持台海和平現狀,雙方均表示不支持單方面改變現狀。總體來說,會談務實、友好。

習主席強調,中國今年前3季度增長率達5.2%,規模、韌性、潛力都比較大。中國將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從來沒有想挑戰誰,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中美雙方團隊應繼續談下去,增進了解,爭取今年和明年兩場峰會都取得積極成果。特朗普表示,很榮幸同習近平主席會面,盛讚中國是偉大國家,習主席是受人尊敬的偉大領導人,也是他多年的好朋友,希望中國和美國的未來都會更加美好。他說,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夥伴,兩國攜手可以在世界上做成很多大事,未來美中合作會取得更大成就,並邀習主席訪美。

我們希望中美兩國會談出於真心,那麼未來十年世界將迎來一段相對穩定的中美關係,並對全球政治、經濟與安全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中美可建立更有效的危機管控機制,降低台海、海南等熱點地區的衝突風險。兩國在科技、貿易、地緣政治上持續競爭,建立起基本規則與紅線,避免誤判與衝突升級。從脫鉤到有邊界的合作,企業可在更穩定的政策環境中調整供應鏈。若能在科技競爭中降溫,將有助全球創新與標準制定。在氣候變遷上將重啟合作,重塑全球治理,有助推動疫後復甦、AI治理等全球建設性議題。

習特會,若能真誠且持續,中美關係將從對抗邊沿回到競合常態,對全球和平與繁榮至關重要。這都需要雙方領導人展現政治智慧與戰略耐心。習近平與普京在建立多極世界上有了共識,經濟與科技合作正在形成另類技術生態圈,若中美關係能有所改善,中國可助世界進入一個和平共贏的時代。美國政治人物是否有這個想法和是否有信心建設一個合作共贏,共同富裕的世界,這得看美國領導人是否有這種智慧和能力了。習特釜山會能否取得如上成果,那是我們的良好願望,但見面總比不見面好。盼望慶州APEC峰會後,中美兩國能有較令人滿意的聯合聲明,讓中美兩國及世界都因而受惠。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韓國慶州雙邊會談


 

/林倫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天在韓國慶州APEC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談。雙方可能就中國擴大採購美國大豆與波音飛機及美方放寬高端晶片出口進行談判。預計會就台海局勢交換意見,尋求避免誤判與衝突。中國近期限制稀土出口,美國考慮報復措施,雙方在尋求有限改善。美方還希望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發揮穩定作用。特朗普樂觀預期將達成全面協議,但分析認為此次會晤更可能是為管控分歧鋪路,而非立即突破。中美分歧嚴重,中美關係雖然重要,但國家發展更重要,各有各打算,全面改善有難度。

中國將加速晶片、AI、量子科技等領域的自主研發,這與美國的出口管制形成磨擦。中國推動新能源車、氫能、太陽能、風能等技術,可能吸引美企合作,也可能引發技術競爭。中國強化數據安全與平台監管,可能影響美企在華業務模式。同時中國深化與東南亞、中亞等地的基礎建設合作,美方視為地緣挑戰,使中美在科技、環境與地緣政治領域既有合作空間,也存在競爭與磨擦。中美領導人在雙方緊張局勢下,仍尋求溝通管道,使中國十五五規劃成為中美互動的新焦點,既可能促進合作,也可能加劇競爭。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的主軸,強調經濟結構優化與創新驅動,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推動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在科技上,自立自強,加強原始創新,強化基礎研究與關心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等卡脖子領域,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去依賴西方意味明顯。國家強化教育與科技人才培養,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成為原創突破主力軍,發展數位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建設美麗中國和改善人民生活。

中國的未來發展聚,聚焦減少對外依賴,提升國際競爭力,以抵禦外部風險與全球不確定性,為2035年願景鋪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基礎。這次中國是做好一切準備在韓國與美國會談,這個世界將怎樣發展,由美國自行作出選擇。反正中國要走自己的路,做好了中長期戰略目標總動員。中美雙方合作,對世界發展有好處,不合作,中國也有自己的另一片天地,與世界南方國家合作及與西方願意與中國合作的企業互動。反正這個世界大得很,是朋友一起合作,不合作,中國也有自己的一片天,永世長存!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韓國人民的修養

/林倫理

我有20年沒去韓國了,這次訪首爾,是漢城改名後的第一次。從90年代初與現代集團合作到21世紀初終止,來往就少了。這次到首爾乘地鐵,發現車廂有供老人、孕婦、傷殘及照顧小孩的座位,最讓我感慨的是無論車廂有多少關愛空位,年青人都不會坐上去。這和香港的景象真有天淵之別。我相信這是國民教育到位的結果,是儒家思想,尊老愛幼,保護婦孺和弱小的可貴修養的現代化闡釋。中國人和韓國人都是儒家思想的繼承人,基本的人倫非常相似。特朗普這位長者訪韓,約見李在明和習近平,應會以禮相待。

這次特朗普來韓國見習近平,希望中國恢復進口美國大豆,放寬稀土出口管制,要求中方加強管控芬太尼原料出口,尋求中國削減核武庫的構想。對李在明在美韓自由貿易協議修訂上讓步,促成快速簽署。在技術與安全合作上,希望李在明讓步,促成快速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推動韓國加入晶片聯盟,減少對中國科技依賴,還要韓方增加駐韓美軍費的分擔。特朗普志在展現談判高手形象,為2026年中期選舉鋪路,並爭取國際領袖地位,強調自己能與中韓領導人直接對話。中方和韓方會擺出善意姿態,但不過度遷就。

特朗普此行是為了多線施壓與外交形象塑造,但在地緣政治方面,韓中兩國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與自主性。特別在芬太尼問題上,美國特意提出來要中國控制出口,把這種強效合成鴉片類止痛藥,被人利用作毒品,導致每年過量服用死亡人數超過7萬人的公共衛生危機,要中國負責控制出口,造成中國是芬太尼毒手源頭的印象。其實芬太尼多由墨西哥毒販集團製造,原料可能來自中國或印度,但美國政府與媒體常將中國描繪為毒品源頭,施壓中方加強管制。美國要求中國負責,卻不自找濫用根源,甩鍋他國,作為談判施壓籌碼,中國可不予理會。

中韓兩國都是受儒家文化熏陶出來的民族,我們應會協助世界解決各種問題,包括芬太尼從止痛被用到毒品上的問題。至於要中國買大豆,也要看價格如何,合適了,國家才會買,不是叫買就買的。中國和韓國除了有儒家思想,也有治國理政智慧,不會為了禮數,就傻傻的讓人民吃虧。我們希望美國理智一點,不要以為耍小聰明,就能把中國和韓國變成冤大頭。不過無論怎樣,既然同意見面了,我們還會以禮相待,不會你說我是你好友,我就什麼都答應你。玩手段,耍小聰明,騙不了人,也不可能賺大便宜。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韓國投資美國為什麼會受限?


/林倫理

韓國是美國在亞洲盟友,但對美投資受限的原因主要包括美方國安審查、技術管制、地緣政治緊張與產業政策保護。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對外國投資進行審查,尤其是涉及敏感技術、基礎設施或數據的交易。韓國企業若投資美國半導體、電信、AI或國防相關領域,可能遭遇嚴格審查甚至被否決。美國對某些高科技領域,如半導體製造設備、量子技術,實施出口管制,限制韓企取得技術或與美企合作。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也間接影響韓國企業,因為韓企常在中美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要美盟友聽命於美政策。

美國要求盟友在科技與安全領域選邊站,加入晶片四方聯盟,若韓企與中國有密切合作,美方可能對其在美投資設限或施加壓力。美國鼓勵本土製造與投資,對外資則設有補貼門檻與條件。韓國企業如三星、SK海力士在美設廠,需符合美方補貼規定,並可能受限於技術轉移與營運模式。美國對外資企業在勞工待遇、環境保護等方面嚴格要求,提高了韓企的營運成本與合規風險。這些限制並非單一針對韓企,是美國在全球投資政策中的普遍做法。韓美總統李在明和特朗普準備在29APEC峰會期間展開談判。

美國希望韓國在地緣政治中扮演技術與安全同盟的角色,在對抗中國方面,維持自主外交與經濟利益間尋求平衡。特朗普在談話中反映出他希望李在明在貿易與安全議題上展現更大配合度,但韓國是否屈服,仍取決於國內政治與民意壓力。在地緣政治上,美國希望與韓國結成技術同盟,減少對中國依賴,在印太戰略中發揮作用,成為對中國的制衡力量,與中國保持距離,加入晶片四方聯盟,支持台海安全議題。但李在明強調韓美同盟重要,但韓國與中國有地理、歷史與經濟連結,不能完全切斷,避免選邊站。

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的談話展現開放態度,但實則對韓施壓,要求加快談判進程,塑造我願意合作,但你要先讓步的氛圍。美國希望韓國成為其在東亞的技術安全支柱,但韓國在外交上仍保有一定自主性。李在明的回應則顯示韓方不願完全屈服,而特朗普的語氣則是典型的談判施壓與姿態展示。韓國應避免被美國利用作遏制中國的工具,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避免激化矛盾。我們希望韓國不要完全倒向美國,維持中韓之間的經濟與外交互信。這對中韓雙方都有利,對亞洲發展更有利,可以迎來亞太發展的新機遇。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談談中韓關係

/林倫理

韓國在亞洲屬於科技與文化領先的國家,其優勢在半導體產業、數位競爭力、與全球娛樂影響力。韓國地處東亞朝鮮半島南部,與中國、日本、朝鮮接壤,是東北亞地緣政治的重要節點。南韓與美國有軍事同盟,主要聚焦於防禦朝鮮,但在中美競爭中採取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平衡策略。韓國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高科技製成品出口值達2096.5億美元,研發支出佔GDP4.93%,顯示其高度重視創新與技術發展。韓國GDP1.72兆美元,全球排名第20位,文化軟實力具有高度國際影響力。

在中美競爭中韓國保持謹慎,避免過度捲入台海或區域衝突。美國智庫認為韓國在軍事合作上貢獻有限,主要集中於朝鮮半島防禦。韓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2.33兆人民幣,占中國外貿總額的5.32%2025年韓國對中國貿易出現21年來首次逆差,達180億美元,顯示韓國出口競爭力下滑。從早期的鋼鐵、纖維等基礎工業品,轉向半導體等高附加值中間材料,但中國製造業尖端化導致韓國出口受限。但韓國三星、SK海力士在半導體領域具全球競爭力,仍是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重要供應商。

韓國企業在中國設廠,投資都非常活躍,尤其在大灣區、首都圈等地,形成互補效應。RCEP協定促進雙邊關稅降低與市場開放,中韓企業在制度化合作上持續深化。雖然中美供應鏈分裂加劇,韓國在區域供應鏈中仍扮演橋樑角色,有助中國維持多元化進口來源。中國對韓國實施免簽政策,促進商務與旅遊往來,間接推動服務業與消費市場活力。中國製造能力的提升,對韓國中間材料需求減少。中韓受政治干擾,如薩德事件影響,果擾著雙邊信任與合作。韓國正積極減少對中國依賴,尋求東亞及美國等市場以求平衡。

但總的來說,韓國仍是中國重要的技術與貿易夥伴,但雙方正面臨競爭與結構調整。未來若能深化制度化合作與產業互補,韓中貿易仍具成長潛力。在電動汽車上,韓國以三元鋰電池為主,續航力強,適合高性能電動車,中國電池具價格優勢。中國內需市場龐大,規模經濟效益明顯,價格具高度競爭力。韓國電池材料與技術成本偏高,難與中國低價競爭。但中韓可透過深化經貿、科技與區域安全等多層面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以緩解地緣政治壓力。中國鼓勵韓企在中國設廠、研發中心,減少韓國壓力,增強經濟活力。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