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為經濟好轉作好部署

1950年上半年,全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幾個月緊張的戰鬥和努力,在軍事、政治、經濟各個領域面臨的困難有所改觀。全國圍繞著恢復生產做了大量工作,但佔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剝削制度還束縛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並未根本好轉。社會積累了許多矛盾,各地在複雜的工作中出現了一些缺點和偏差,在如何對待私人資本主義問題上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樣共產黨就必須認真分析形勢,總結經驗,澄清思想,統一認識,以利實施建國綱領,解決當時面臨的問題。

195066-9日,中央召開七屆三中全會,確定共產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任務,採取的戰略策略方針。全會對毛澤東提交的《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進行了討論。全會認為,要獲得財政經濟情況的好轉,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創造三個條件,即完成土地改革,對現有工商業作合理調整,大量節減國家機構的經費。為此全國必須團結一心,有序地進行土地改革,調整稅收,減輕人民負擔,統籌兼顧工商業,復員一批軍隊人員,整編行政人員,對文化事業進行改革,做好失業救濟。

毛澤東的書面報告提到,在教育文化改革和知識份子問題上,拖延時間不願改革的思想是不對的,過於性急,企圖用粗暴的方法進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對的。在鎮壓反革命問題上,必須貫徹鎮壓和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劉少奇在會上作了《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指出中央進行土地改革的目的為解放農村生產力,必須切實照顧並密切結合農村生產的發展。全會把合理調整工商業,把過去因貨幣貶值出現的虛假購買力,變成因貨幣穩定而出現的滯銷,減產、停工局面扭轉過來,幫助私營工商業渡過嚴重的艱難時期。


在全會上,陳雲就財經問題作了具體部署,在調整公私關係方面,通過加工訂貨,組織私營工廠的生產和銷售,適當調整價格和農副產品的收購的分工,使私商有利可圖,農民也可增加一部份收入。同時在稅收方面進行整頓,人民稅收減輕了,生產恢復了,稅收面增闊了,使國家達到增收的目的。周恩來還在大會上對外交、統一戰線、軍隊整編和中共整頓工作都作了說明,給財政經濟的全面好轉準備了條件。建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千頭萬緒必須由細處著手,認真去做。中共的原老為新中國的建立費盡心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