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國慶中秋顯中國實力

/林倫理

今年國慶和中秋節同時出現在國慶假期中,對中國人民來說是非一般的假日。中秋有嫦娥奔月充滿人類想像力的故事,也有抵禦外來侵略,在月餅中向民眾傳遞在中秋夜舉事共同行動的紙條。今年國慶節是中國人民決心實現多邊主義,傳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富裕社會的信息。現代嫦娥探月工程,核心目標是探索月球,利用月球資源,拓展人類認知,實現飛天夢想,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深化宇宙拓展的實踐,是為了讓人類可持續發展,推動航天技術進步。這對國際合作,共同開發,和平利用月球有利。

嫦娥6號在國慶前夕發表了月表及次層水的分佈研究,為月壤製水和月球水冰開採,提供了科學依據。雖然目前離製成適合人類飲用的水還相當遙遠,但在人類科技研究進步中,通過月壤製水或水冰開採,實現規模化生產,滿足宇航員的飲用需求及種植物、生產氧氣等,支撑月球基地的長期運行,會是一件大好事。水和空氣對人類生存極為重要,月球兩樣都缺,不會發生類似地球上的下雨現象,核心原因就是月球缺乏足夠厚度的大氣層。地球的大氣層由氮和氧組成,能驅動蒸發、凝結、降水等循環過程,而月球大氣層稀薄,只有地球的大氣密度的萬億份之一,不會有水滴或冰晶凝結。

月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原因是月球表面近乎真空,沒有氧氣供人類呼吸,也無法保留熱量,白天可達127℃,夜間可降至-183℃,遠超人類生理承受極限。月球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月球仍是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寶庫與戰略平台,是清潔核聚變的原料倉庫。月球土壤富含氦-3,是高效、安全的核聚變燃料,有望徹底解決地球能源危機。月球還是稀有金屬的儲備基地,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同時月球引力小,為地球的1/6,從月球發射航天器的成本遠低於地球,對未來火星探測、深空探索是理想的起點,深化人類認知。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時間,從地球開始,走向月球,從月球走向宇宙,這是人類生命的全過程。人類應遵循國際合作規範,如1967年制定的《外層空同條約》和平利用、共同開發原則,加強各國在月球探測與開發中的合作(如數據共享、技術交流),避免資源爭奪。人類可通過聯合國推動制定月球資源開發國際規範,確保開發活動的可持續性與公平性。中國科技和經濟實力都比人強,先走一步,願意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世界需要中國,帶領人類走向和平與進步,與人類共命運,共同富裕,走向大同。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